“四史”专题栏

  1.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2. 发布时间:2021/12/10   浏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时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不仅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何以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优越🚱🔳,而且把取得的辉煌成就最终归结为马克思主义“行”,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生成于党不断走向强大的历史过程,也是党之所以“能”的精神支柱🥚。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征程中为何能由小变大、由大向强,为何能经得起风浪考验🐁、保持蓬勃朝气,为何能始终站在时代潮头、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具有强大的精神之源⚽️。在其引领下👩🏼‍🎤,党怀揣始终不变的坚定初心和勇于担当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

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拥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能够始终把握正确方向;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党在漫漫征途和艰难险阻中顽强拼搏、披荆斩棘,不断推进实现崇高理想🫶🏻。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攻克千难万险,发愤图强🎅🏻、锐意进取,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

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自诞生之日起,党就以大无畏气概投身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伟大洪流中,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突出重围并毅然奋起🧸,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在百年光辉历程中创造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完成了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成了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完成了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续写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

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人在历经磨难中🥍、在不断自我革命中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结合,是近代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在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强调的那样🏄🏼🤏🏻:“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于其合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均以失败收场。十月革命后,觉醒中的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中🧑🏿‍🚒,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中𓀝,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这些伟大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应对来自各方的风险挑战中,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百年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于其制度优越。从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到进入新时代后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不断完善并充分彰显其优越性。从顶层设计到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和成熟,在国家治理中日益展现其巨大的制度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取得决定性的成果,确保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这一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的背后,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人民享受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前所未有🦸🏼‍♀️,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于其勇于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而且致力于为世界谋大同👨🏻‍🦯,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百年历史的一条红线🧑‍🧑‍🧒‍🧒🐶。面向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𓀍、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致力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

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其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立足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洞察,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不仅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而且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终结了其诞生以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单纯从伦理维度批判资本主义并寻求解决之道的做法。正是这一科学的理论,使迷茫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其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自身解放而创立的理论体系。“现实中的个人”“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们”“人类社会或社会人类”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每一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点👩🏿‍🍳。正是一切为了人民、深深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马克思主义才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正是为了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拥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其是实践的理论🤾‍♀️。当马克思写下“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论断时🧑🏿‍🎓,一种与以往哲学全然不同的理论存在方式便来到了世界上🐽。“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归根到底是以被付诸实施为目的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它是为改变人民的现实命运而创立,在人民革命实践中而形成🔣👩🏿‍🚀、丰富和发展🦞。100年来🌶,正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奇迹🧑🏿‍🏫。

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其是开放的理论。恩格斯晚年在系列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对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反复告诫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正是深入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才能在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基地

(执笔🏃🏻‍♀️‍➡️:刘焕明)